注意本文说的堆是数据结构中的堆,而不是java内存模型中的堆。
一、定义
n个元素的序列{k1, k2, …, kn}当且仅当满足ki<=k2i, ki<=k2i+1或ki>=k2i, ki>=k2i+1(i=1,2,3,..,n/2向下取整),关系时,称之为堆。若堆顶元素最小,则称之为小顶堆或小根堆。若堆顶元素最大,则称之为大顶堆或大根堆。如下图所示。
二、性质
若以一维数组作为堆的存储结构,并将该一维数组看成是一个完全二叉树,则完全二叉树中所有非终端结点的值均不大于(或不小于)其左、右孩子结点的值。
堆顶元素(或完全二叉树的根)是堆中最小值(或最大值)。
最后一个非终端结点是第n/2向下取整个元素。
三、操作
- 向上移动
向上移动又有人称其为上浮,是将一个元素与其父结点比较大小,不符合堆的条件就交换位置,交换后继续与新的父结点比较,如此循环,直到符合堆的条件为止。如上图所示,如果是小根堆,而该元素却小于父结点,那么就需要将其向上移动,移动后再与新的父结点比较,以此类推,直到找到某个位置,它不再小于父结点,则该满足堆的条件,移动结束。
参考代码:1
2
3
4
5
6private void shiftUp(int k) {
while(parent(k) >= 0 && _heap[k] < _heap[parent(k)]) {
swap(k, parent(k));
k = parent(k);
}
}
- 向下移动
向下移动又有人称其为下沉,是将一个元素与其孩子结点进行比较与调整。如上图所示,如果是小根堆,用该结点与其左右孩子中较小的一个结点比较,如果大于那个孩子,则与其交换,交换后继续与新的孩子结点比较,以此类堆,直到找到其合适位置为止。
参考代码:1
2
3
4
5
6
7
8
9private void shiftDown(int k) {
while(left(k) < _heapSize) {
int j = left(k);
if(right(k) < _heapSize && _heap[right(k)] < _heap[left(k)]) j++;
if(_heap[k] < _heap[j]) break;
swap(k,j);
k = j;
}
}
- 插入
插入也就是向堆中加入新成员的操作。那么新成员放在哪里呢?放在最后。那放在最后是不是可能破坏堆的结构啊?没错。怎么办?将其向上移动。
参考代码:1
2
3
4
5
6public void insert(int v) {
if(_heapSize >= _maxSize) return; //如超出容量,这里只简单地返回,实际中请根据需求进行处理
_heap[_heapSize] = v;
shiftUp(_heapSize);
_heapSize++;
}
- 删除
删除也就是堆顶元素被拿走了。群龙无首这下怎么办?别急我们要选出新的堆顶。下面我来告诉你怎么办,首先把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搬到堆顶,然后将其向下移动。对,就这么简单。
参考代码:1
2
3
4
5
6
7
8
9
10public int delMin() throws Exception {
if(_heapSize == 0) {
throw new Exception("The heap is already empty!");
}
int max = _heap[0];
_heapSize--;
swap(0, _heapSize);
shiftDown(0);
return max;
}
- 创建
个人理解堆的创建其实就是将一个序例通过某些操作,使其满足堆的条件从而转化为堆的过程。也就是你给我一个序列,我还你一个堆!
那么如何去搞呢? 有两种方式:
1)逐个插入。插入操作会自觉保证插入后该序列仍然是堆。
参考代码1
2
3
4
5
6
7
8
9public MinHeap(int[] initialNums, int maxSize) {
_maxSize = maxSize;
_heap = new int[maxSize];
//请看关键代码,逐个插入
for(int i = 0; i < initialNums.length; i++) {
insert(initialNums[i]);
}
}
2)逐个调整。从最后一个非终端结点开始,向前,逐个调整以各个非终端结点为根的子树,使每棵子树都变成堆,等最后一个非终端结点调整完毕,整个序列就变成了堆。
参考代码1
2
3
4
5
6
7
8
9
10public MinHeap(int[] initialNums, int maxSize) {
_maxSize = maxSize;
_heap = Arrays.copyOf(initialNums, initialNums.length);
_heapSize = initialNums.length;
//从最后一个非终端结点开始逐棵子树调整
for(int i = ((_heapSize - 1) / 2); i >= 0; i--) {
shiftDown(i);
}
}
四、完整代码
该代码简单实现了小顶堆的创建、插入、删除等操作。希望能够辅助读者理解。为简单起见,这里只接收int类型数据。
点击查看完整代码
1 | package just.doit; |
五、使用场景
堆的使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一下三种。
- 堆排序
有了上面的基础,堆排序的思路很简单,给一个序列,先将其构建成堆,堆顶元素肯定是最大(或最小值),将堆顶元素放到序列末尾,并把末尾元素补充到堆顶,并对其进行向下调整,调整到n-1位置为止,这样前n-1个元素又是一个堆,又可以取到第二大(或第二小)的值,以此类推,直到堆只剩下一个元素,将得到一个有序序列。
如下代码是通过构建小根堆,将int数组从大到小排序:
1 | public static void heapSort(int[] initialNums) { |
点击查看完整代码
1 |
|
- 优先队列
堆可以用来实现优先队列(Priority Queue)。说到队列,大家立刻会想到先进先出。根据名字来看,优先队列似乎不一样。没错,它根据元素的优先级来决定取出顺序。关于优先队列这里不过多讲述。
- 海量数据中找TopK
例如给了一百万个数据,我想找到最大的100个数据。那么我可以先拿100个元素建一个小根堆,然后一个一个取剩下的元素与堆顶比较,如果大于堆顶,则把堆顶删除,再把这个元素放入堆中。如果小于堆顶,则不做处理。最后堆中100个元素则为最大的100元素。
六、总结
以上则为作者对堆的一些认识与总结,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。如有不妥之处,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!
结尾与君共同赏古诗一首,愿君更上一层楼!
登鹳雀楼
[唐] 王之涣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七、参考文献
《数据结构》 严蔚敏 吴伟民 编著
《算法导论》 殷建平 徐云 等译
《算法》 谢路云 译